《货币金融学》笔记_24_IS-LM模型中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

下列因素使IS曲线上移,使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总产出增加   1.自主性消费支出增加   2.与利率无关的投资支出的增加   3.政府支出的增加    4.税收的减少   5.与利率无关的净出口的增加 下列因素使LM曲线右移,使总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下降    1.货币供给增加    2.货币需求减少 使两条曲线相交后,达到新的均衡后    1.货币供给增加 => 产出增加,同时利率降低    2.政府支出增加 => 产出增加,同时利率升高      但是,如果货币需求不受利率影响,政府支出增加并不会改变产出。因为政府增加的总需求完全被净出口和企业投资的减少 抵消。 在长期,即考虑到物价水平的变动,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产出水平没有影响 总需求曲线:物价水平与总产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   物价水平升高 => 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=> 利率水平提高 => 总产出水平降低

《货币金融学》笔记_23_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

1.产品市场均衡时, 哪些因素影响总产出? 产品市场均衡时,总需求=总产出=可支配收入-政府税收 因此   总产出 = 消费支出 + 计划投资支出 + 政府支出 + 净出口          = 自主消费支出 + 可支配收入*n% – 税收*n% + 计划投资支出 + 政府支出 + 净出口 进而,   自主消费支出增长 => 总产出增长(数倍地)    计划投资支出增长 => 同上   政府支出增长 => 同上   净出口增长 => 同上   税收增长 => 总产出以较小比例减少 2.利率通过影响上述某几个因素,间接地影响总产出   依据流动性偏好理论    利率上升=> 计划投资利息成本上升,相对于资产市场投资的机会成本上升=>计划投资支出减少    …

《货币金融学》笔记_23_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Read More »

《货币金融学》笔记_22_三种货币需求理论

1. 古典货币数量论–货币需求只取决于名义收入(名义GDP)       货币数量 *  货币流通速度 = 物价水平 * 总产出   古典理论认为     a.货币流通速度应该是常量,因此货币数量只跟名义收入有关     b.总产出也应该是常量,因此物价水平由货币数量决定   缺陷:货币流通速度 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,一般都不是常量   2. 凯恩斯理论:货币需求量只与货币的相对预期回报率有关,而货币的相对预期回报率由债券或其他资产的预期回报率决定,而后者又由利率决定。总之,利率 对 货币需求 的影响很大。   利率上升 => 资产市场预期回报率相对上升 => 货币预期回报率相对下降=> 货币需求下降,流通速度加快 3. 费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论:货币需求与财富成正比,与 (资产预期回报率-货币预期回报率)的差值成反比,与 (预期通货膨胀率-货币预期回报率)的差值成反比    特点:       a.货币/商品 互为替代品,因此货币数量变动对总支出会产生影响       b.资产利率上升 => 银行贷款收益更多 => 银行利润更多=>银行会吸收更多存款 =>由于竞争,存款利率上升 => 货币预期回报率上升=> 资产回报率和货币回报率相互抵销=>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没什么影响

《货币金融学》笔记_21_货币政策中名义锚的选择

货币政策制定者用 通货膨胀率、汇率、货币供给等名义量来锁定物价水平,这些名义量就是“名义锚” 名义锚的选择: 1.汇率。 与某个大国(称作核心国)货币固定汇率,本币贬值=>紧缩货币,本币升值=>扩张货币    优点:        a.只要大国经济稳定(如利率),本国经济也稳定        b.汇率简单明确,易为公众理解        c.新兴市场国家自己比较缺乏制定货币政策的能力,可以通过固定汇率,将这件事“委托”给大国央行        d.促进本国经济和大国经济的融合    缺点:        a.一旦大国发生大事件,本国经济就受牵连。如德国统一时的通胀压力使英国遭受了巨大考验        b.制定独立货币政策的权力丧失        c.如果采用“货币局”(彻底的固定汇率 )政策或者采用外国货币作为本国货币,还会使央行丧失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能力(因为自己印的货币不能流通,或者刚印好就被换成了美元) 2.货币总量   优点:     1.独立货币政策     2.货币总量数据易于测得     3.央行意图比较公开,利于稳定预期   缺点:     货币总量 和 目标变量之间的联系可能很微弱,中介目标失去了传导能力 3.通货膨胀   优点:      1.使决策者充分关注本国具体事务      2.易于为公众理解,高度透明,稳定预期      3.膨胀目标可以契约化 => 央行可以顶住政府压力,也更易于为公众监督 4.名义GDP     宣布GDP指标 => 政治上很危险 …

《货币金融学》笔记_21_货币政策中名义锚的选择 Read More »

《货币金融学》笔记_20_国际金融体系

1.外汇干预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   买本国货币 => 货币被央行吸收 => 基础货币减少,同时外汇储备减少    央行可以采用对冲操作,使在外汇市场回笼的基础货币又在债券市场放出   2.外汇干预影响利率、汇率    买本国货币 => 基础货币减少,外汇储备减少 => 利率升高 => 本币预期回报率升高 =>本币升值 3.国际金融体系的演进   a.最早:金本位制度 –货币供给量跟黄金挂钩       I.优点:形成了固定汇率,利于国际贸易       II.缺点:货币政策用不上   b.固定汇率:布雷顿森林体系,欧洲货币体系–每个国家的央行有责任维持汇率不变       缺点I.:小国汇率与大国汇率挂钩 => 小国利率与大国利率挂钩       缺点II:各国各有各的打算,有的要紧缩,有的要扩张,往往不愿达成一致       此体系1971年崩溃   4.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     央行干预外汇市场,以使汇率满足国际收支的需要。        I.顺差国卖出本币,增加外汇储备,使本币价值较低,以保持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      II.逆差国买入本币,减少外汇储备,使本币价值较高,以使国内消费者更有购买力 5.专有名词  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:IMF

《货币金融学》笔记_19_外汇市场

1.外汇市场没有场内市场,只有场外市场   我们平时出境换外币的那个交易场所 不叫场内市场,只能算是 零售市场 2.汇率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    人民币相对美元便宜 =>  中国商品在美国便宜,美国商品在中国昂贵 => 美国消费者喜欢买中国商品,中国消费者不喜欢买美国商品 =>中国生产竞争力变强, 美国生产者竞争力变弱 3.影响长期汇率的因素(着眼于商品市场)    中国商品相对于美国商品的需求增加 => 中国商品有涨价空间 => 人民币购买力有上升空间=> 升值    具体因素:       a.中国CPI上升 => 中国商品需求减少 => 人民币贬值       b.中国加大贸易保护 => 中国商品需求增加 => 人民币升值       c.中国人更偏好美国商品 => 美国商品需求增加 => 中国商品相对需求减少 => 人民币贬值       d.中国生产能力提高 => 中国商品价格很低,涨价空间加大 => 人民币升值 4.影响短期汇率的因素(着眼于资产市场)     人民币预期回报率上升 => 人们更愿意持有人民币 …

《货币金融学》笔记_19_外汇市场 Read More »

《货币金融学》笔记_18_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、中介指标、操作指标

1.六大最终目标   I.高就业率   II.经济增长   III.物价稳定   IV.利率稳定   V.金融市场稳定   VI.外汇市场稳定 不幸的是,几个目标之间存在冲突 2.货币政策不能直接影响这些目标,只能盯紧一些 中介指标:货币总量、利率等 3.要通过一些 操作指标,才能控制中介指标。如 准备金、基础货币、短期利率等 4.利率和货币总量,这两个中介指标之间只能选择一个 5.选择中介指标的标准:    a.可测性。比如GDP是很难迅速测量的,因此不能用做指标    b.可控性。比如GDP是很控制的,利率则相对容易    c.影响最终目标的能力。

《货币金融学》笔记_17_货币政策工具

1.由于同业拆借市场的存在,因此只要同业市场利率低于央行贴现率,央行贴现贷款就借不出去,总准备金的供给就等于央行在公开市场上提供的准备金;但如果同业市场利率高于央行贴现率,就会产生无限弹性的贴现贷款供给(想借多少,央行就提供多少) 2.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对同业市场利率的影响   a.公开市场购买 => 货币供给增加 => 同业市场利率下跌   b.贴现利率降低,但仍高于同业利率 => 不会影响供给和需求 =>同业利率不变     贴现利率降低,且低于同业利率 => 同业利率拉低到与之相等   c.法定准备金率上升 => 银行间货币供给减少 => 同业市场利率上升 3.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   a.公开市场操作       I.央行可以主动进行,不需要银行自愿合作       II.又灵活,又“精确”       III.买少了,再买;买多了,立即卖回去一些。很容易对冲       IV.可以立即执行,不存在管理时滞   b.贴现政策       I.可以鼓励银行向央行增加/减少贷款,但不能强迫       II.贴现贷款是无限弹性的,因此当同业利率上升到它的水平后就无力再升。也就是说,贴现贷款为同业利率设了上限       III.最重要的作用其实是:当金融业出现危机时,提供救命贷款(不过这会引起一些道德风险)   c.法定准备金率      主要缺点是对货币供给和利率的影响太大,而且又很难精确,而且还会使准备金较少的银行陷入流动性短缺的问题

《货币金融学》笔记_16_货币乘数

1.如果基础货币的增加是由现金增加导致的,则不会产生乘数效应 2.与货币乘数成反比的因素    a.法定准备金率    b.现金比率(现金总量/存款总量)    c.超额准备金率    d.存款外流预期

《货币金融学》笔记_15_货币供给过程

1.four players   a.央行 b.银行 c.储户 d.借款人 2.基础货币 = 准备金 + 流通中的现金 3.央行如何控制基础货币?   a.公开市场向银行买100元债劵 => 银行准备金增加100元 => 基础货币增加100元   b.公开市场向公众买100元债券 =>公众将100元存入银行=>准备金增加100元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=>公众持有100元现金=>流通中的现金增加100元   c.央行还可以向银行贴现贷款100元,效果与a相同 4.货币乘数:央行向银行体系供给100元,法定准备金率是10% =>银行体系将创造出10*100元的存款。   简单地说,        1.央行给工行100元,工行借出100元  给 张三,张三用这100元吃了一顿。        2.张三的饭店老板将100元存入建行,建行借出90元 给 李四… — 建行存款增加100元           3.李四的书店老板将90元存入农行,农行借出81元 给 赵五… — 农行存款增加90元        4.赵五的的士司机将81元存入中行,中行借出72.9元 给 钱六… — 中行存款增加81元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………..      …

《货币金融学》笔记_15_货币供给过程 Read More »